close

學習障礙

被「寵出來」的學習障礙

臨床心理學博士瑪莉‧ 派佛(Mary Pipher),
在《拯救奧菲莉亞》(Reviving Ophelia)一書中說:
「透過我的觀察,女孩的數學不好,
是因為做數學題目需要某些人格特質──
自信、相信自己的判斷,以及承受挫折,不被它打敗的能力──
而這正是許多國、高中女孩所欠缺的。
應該鼓勵女孩們去面對困境、冷靜下來,並且相信自己。」

這也難怪驕寵兒有時會出現假的學習障礙。
這些被寵壞、依賴心重的孩子,
在面對會帶來痛苦及沮喪的問題時,總是直接放棄嘗試,
並從父母那裡獲得指引及從不間斷的幫助,
因此難以培養解題所需的能力,以及勇於承擔失敗的自信心。

事實上,父母應該保持距離,只在必要時伸出援手,
並對自己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有所體悟,
要相信孩子能用自己的能力找出方法,來排除他們所遇到的困難。

驕寵案例:無法自主思考的孩子

潔西卡十三歲,就讀八年級,四年前,
她被診斷出罹患輕微的學習障礙。
當她在跟讀寫能力進行小規模抗戰時,
數學能力卻發生了嚴重的障礙。
當時潔西卡出現了一種近似恐慌症的情緒,
當她知道自己得進行計算時,就會變得過度緊張。

她現在的成績是低空飛過,老師擔心她可能無法升上九年級。
她的父母希望能夠進行二度評估,
以確認問題的嚴重程度,思考如何幫助她,
為她安排一所適宜的高中,
並引導她未來能找到一份工作,擁有一個不會用到數學的人生。

在完整的心理及學習能力評估後,確認她是一個聰明的女孩,
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她有罹患學習障礙的可能。
事實上,正式測試潔西卡的數學能力之後發現,
她並沒缺少任何基礎的數學知識,
雖然她需要一些鼓勵才能想起許多流程。

然而,學習能力顧問注意到,即使眼前的問題非常簡單,
潔西卡仍舊不喜歡思考,她每個問題都想找人幫忙;
當拒絕她的要求,鼓勵她自己解答時,
她的解題能力其實相當不錯。

獨自一人時,她看起來就像缺乏亮光的太陽能計算機──
無法啟動。她坐著,等待,直到有人回來協助她為止。
同樣被動的情況,也出現在其他需要主動思考的科目上,
例如科學、研究特定主題等,
她完全得仰賴大人的鼓勵及推動。

將孩子當成人生課題的父母

對潔西卡的父母做更進一步的調查後發現,
潔西卡在家是個控制欲相當強的女孩!
她對自己要吃什麼、穿什麼、容忍到什麼程度等,
都很有主見。
除非父母之中有一人陪在身旁,否則她拒絕寫回家作業。
顯然,她至少有兩個僕人(她的父母)試著滿足她的每一個怪念頭。
但潔西卡說,他們也不怎麼中用。

她的脾氣不好,只要事情不如她的意,
或父母無法提供她期望的幫助,潔西卡就會發飆。
父母已經放棄要她做家務,因為他們自己動手比較容易。
她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,
包含:我永遠都不該做我不想做的事;
我永遠都要開心,而當我不開心時,
某人就該做些什麼來逗我開心;
父母應隨時隨地關注我的一舉一動。

她媽媽在家上班,她的責任就是為潔西卡打理一切,
就連要求潔西卡幫點小忙都覺得內疚,
因此她從不這麼做;
而當她不能陪潔西卡寫作業時也會有罪惡感──
雖說她也大方承認「自己的數學很差」,
因此,數理部分就由爸爸負責。

最後,潔西卡選擇性地學習;
對解題更是消極,每一門學科都仰賴大人幫忙。
當她覺得太難時,就拒絕嘗試;
在大人的影響下,她只學自己想學的東西,
也持續尋找自己有學習障礙的跡象。

由於第一次檢查時認定潔西卡罹病,
因此她從政府提供的有限資源中,獲得協助,
使病情得以改善──
她可能繼續剝奪那些真正需要幫助、罹病孩子的醫療資源。

當有人建議她的父母應該退一步,
讓潔西卡善用她良好的邏輯力,
自己去找出問題的解答時,他們深感懷疑──
完全不認為她有這些能力;
他們認為潔西卡是他們的人生課題,
而事實上,情況演變至此,大部分也是他們自己造成的。

不要急著扶起孩子

讓孩子學著忍耐沮喪及不適,聽起來有點讓人卻步,
尤其父母總是希望他們笑口常開──
心臟要很有力,才能看著他們掙扎、犯錯、跌倒、爬起,
然後再次跌倒──只有少數人有這般能耐;
父母只有在看到孩子終於成功、臉上散發出光采時才能釋懷。
在孩子嘗試的過程中,要一再地告訴自己,
暫時的失敗對孩子是有益的。

父母跟老師有共同的目標──讓孩子獨立學習──
實際上大部分的工作都已經委託給老師了;
既然身處同一個團隊,父母就應該與老師互助合作,
並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與權限。
這樣,父母才不會為了緩解孩子的不適,而放棄堅持,
並代他上陣,或讓他在還沒完成該做的事以前就轉身逃開。

應該用正面的態度支持他還不熟練的嘗試,
並鼓勵他一步一步前進,在他有所進步時為他喝采;
當他面臨失敗時,幫助他勇敢面對。

父母必須堅強,順其自然發展,看結果慢慢成形,
這樣孩子才能學到多一分耕耘,就多一分收穫的道理。

對於人生路上的伴侶,更要彼此信賴,
不要因為自己沒善盡對孩子的責任,
而感到虧欠、或對另一半生氣。
換句話說,父母必須擁有約伯的耐性、所羅門的智慧、
索爾的力量,然後以些微的幽默感與寬大的心胸,
將其凝聚在一起──
這些特質也許不是與生俱來的,
但放心,成為父母後就會慢慢磨練出來。

十種不用棍子的管教法

我們需要很多正面的力量,
用以抗衡過去根深蒂固的舊習。
如果對自己不夠肯定,請花點時間來檢視自我,
找出支撐自己、也能傳承給孩子的信念。

「太棒了!」你可能會這麼說,
「這正是我期待已久的!我馬上就會知道要怎麼做了!」
你甚至可能會直接翻到這個章節,
根本沒打算閱讀本書的其他部分。

然而,若你一路仔細閱讀下來,
就會注意到我曾多次指出,
教養並沒有任何「正確之道」,
因為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,
而所有父母的個性與作風也都不同。
因此,身為父母,
隨時對那些「保證有效」的方法存疑才是正確的態度。

做研究時的三個基礎要點:理解、預測、控制。
理解一個現象後,就可以預測行為模式,
一旦能預測行為模式,就可以進行控制或管理。

同樣的概念也適用於教養及教育──
甚至涵蓋生命中的所有層面。
如果我們一心只想管理或控制,卻沒有先行理解,
沒預先觀察能幫助我們預測未來的行為模式的話,
就像是在一個不穩的地基上蓋房子,
所有心血可能會在瞬間化為烏有。

本文摘錄自:《我家沒有驕寵兒:
認識被溺愛症候群,心理學博士教你正確愛孩子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